9月28日,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(下稱北鐵中心)正式推出“鐵礦石港口現貨價格指數”(下稱北鐵指數),標志著中國在關鍵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建設上邁出關鍵一步。該指數以人民幣計價,聚焦青島、曹妃甸港口61%品位鐵礦石現貨成交價,旨在構建反映中國實際供需的“價格錨”,挑戰現有以美元和海漂貨為基準的國際定價體系。
打破美元指數壟斷,構建“中國價格”基準
當前國際鐵礦石定價長期依賴普氏指數等美元報價體系,其樣本主要來源于海上運輸(海漂)市場,參與者集中、成交量相對有限,易受金融投機影響。相比之下,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,年進口量超11億噸,其中港口現貨交易規模龐大、參與主體多元,更能真實反映終端供需變化。
北鐵指數依托北鐵中心平臺每年近7000萬噸港口現貨真實成交數據編制,覆蓋600余家會員企業,具備連續、透明、可驗證的特點。從財經視角看,此舉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指數發布,更是中國在鐵礦石金融定價層面爭取主動權的重要部署,有助于削弱外部價格波動對國內鋼鐵成本的直接沖擊。
政策護航與方法論合規,對標國際標準
北鐵指數的推出背后有明確的政策支撐。近年來,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《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行為管理辦法》,規范國內價格指數編制行為,提升中國價格指數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。北鐵中心在編制過程中嚴格遵循國內合規要求,并主動聘請第三方機構按國際證監會組織(IOSCO)原則進行獨立鑒證,凸顯其謀求國際市場認可的意圖。
此外,北鐵中心成立由29家產業鏈關鍵企業組成的指數專家委員會,涵蓋國內外鋼廠、礦山和貿易商,這一機制設計不僅增強指數代表性,也從制度上保障了價格形成的多元共治,符合中國在重要資源領域推動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治理導向。
增強產業鏈穩定性,助力鋼鐵業可持續發展
從產業層面看,北鐵指數的推出有望緩解長期困擾中國鋼廠的“價格倒掛”問題。目前,美元指數與國內現貨市場時常出現背離,導致鋼廠在采購和保值過程中面臨較大風險。北鐵指數未來可將作為現貨貿易和衍生品開發的重要參考,提升企業對價格風險的管控能力。北鐵中心總裁游松指出,“北鐵指數”將堅持“高起點、高質量、高標準”定位,依托十余年基準價編制經驗和海量港口現貨成交數據,致力于打造“經得起實踐檢驗”的權威基準。
業內人士分析,北鐵指數并非意在取代現有指數,而是形成互補,推動定價機制向多元化發展。隨著中國持續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綠色轉型,一個更貼近本土供需基本面的價格指標,將為行業穩鏈強鏈提供基礎性支撐。
展望未來:從單點突破到體系化布局
據悉,北鐵中心已規劃推出58%、65%等不同品位指數產品,逐步構建覆蓋多品種、多區域的鐵礦石價格指數體系。這一布局與中國在原油、稀土等關鍵資源領域推進人民幣計價、建立本土基準的努力一脈相承,長遠看有望推動國際鐵礦石定價機制從“單一錨”向“雙錨并存”過渡。
北鐵指數的發布,不僅是一項技術性成果,更是中國從“市場大國”向“價格強國”轉型的重要嘗試。隨著指數被逐步納入交易定價、企業財報及風險模型,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定價體系中的話語權有望迎來實質性提升。